随身携带一支手机,随时随地批改学生作业,及时与家长沟通互动……年过五旬,泉州城东中学老教师刘玉红成功从讲台授课转换成线上教学模式,如今的她已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手机控”,灵活运用各种线上授课技能,展开线上教学和辅导。
人物简介
刘玉红,泉州城东中学高级教师,曾两次被评为丰泽区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两度被评为泉州市先进班集体。
随身携带一支手机,随时随地批改学生作业,及时与家长沟通互动……年过五旬,泉州城东中学老教师刘玉红成功从讲台授课转换成线上教学模式,如今的她已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手机控”,灵活运用各种线上授课技能,展开线上教学和辅导。
从焦虑到自如
每日苦练线上教学
“刚开始时,不知从何入手,确实很是焦虑。”刘玉红是高三年艺术班的历史老师。从教二十余年的她,以前都是站在讲台对着学生上课,较少接触线上教学。如今要隔着屏幕,通过电脑开展线上授课,对她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我第一次接手学校刚刚组建的高三艺术班的历史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在疫情期间,如何保证线上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迅速提高成绩,责任与压力倍增啊! ”刘玉红老师说。于是,在线上教学准备阶段,她积极向身边的家人以及年轻同事请教,从如何进入课堂,怎么开声音,如何让学生发言、课后怎么导出名单到如何更有效地在线上布置作业……她一步步学习,逐渐熟悉。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刘玉红老师总是好学求问,经过一个星期的不断尝试,她逐渐掌握网络课堂的基本操作。
学生居家上课并没有减轻老师们的工作量。每两天一次课,一节课45分钟,虽然课程设置不多,但每天早上7点起床一直到晚上8点,刘玉红老师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为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每节课她都认真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制作授课课件,准备好音频、视频,还要配合学习清单,结合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线上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自己的线上授课并学有所得。
“之前只会简单用微信什么的,现在不仅微信玩得很溜了,还会开腾讯视频会了。 ”刘玉红老师说,疫情发生以来,她学会了很多线上教学的新技能,手机成了她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而她也时刻把手机放在身边,随时为学生们解决问题。
时刻“盯”着手机
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
“网课不是每一天每一科目都有课的,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压力,我们要把很多的精华浓缩在这45分钟的课堂里,之前要跟其他老师一起研讨教学方案,制作课件再修改。”刘玉红老师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她和同事们费了不少工夫。
不同于现场教学,线上课不能时时关注到学生们的听课状态,为此,刘玉红老师常常躺在床上还在思考如何让课程变得更有趣,哪些环节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有了想法,刘玉红老师从修改课件PPT开始,让PPT更细致、更明晰,让学生们通过PPT能明确解题思路。为了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刘玉红老师常常将学生的作业在课堂做展示,让同学帮忙“找茬”,这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每堂课刘玉红老师都在屏幕对面默默做记录,每个同学都会在课上被点名回答问题。
在没有课的时候,刘玉红老师就要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还要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在没有课的时候也有一个连贯的学习。同时,她还要时刻“盯”着手机,随时为学生答疑,接收学生作业并给同学批作业。除了在学习上向学生传授答题技巧、思路和策略外,刘玉红老师还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沟通,帮助他们调解。她利用网络平台,定期为班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主题班会,通过心理调适辅导的趣味视频和主题动画在班会中分享,设计亲子学习和游戏活动,并对个别情绪低落的学生和焦虑学生学习的家长进行一对一视频疏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个月的线上班级管理和线上教学,以及复学后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刘玉红老师所带的艺术班共54名学生,在今年的高考中,文化艺术本科上线率达到96%,艺术班被录取到提前批和艺术类A批达30人,创学校历史新高。
□记者 陈森森 文/图
责任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