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5年05月12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祥安社区:村社联建绘就幸福新图景

新闻作者:吴有森 周珊珊  发布时间:2025-05-12  查看次数:35次  


“彭村水库项目的移民刚搬进小区时就像‘外来户’,遇事不知道该找谁。现在有事能在议事厅里和村社干部一起商量,业委会也都是由各村代表选出来的,这才有了家的感觉!”祥安社区居民连全建指着小区门口的“移民议事厅”感慨道。这种变化,正是祥安社区以“村社共建”破题移民融合的生动缩影。

如何让三个移民村的群众真正“拧成一股绳”?浔中镇祥安社区紧扣县委“跨镇联建、跨村联带”部署,创新“党建引领+村社联动”新模式,构建“组织链、服务链、治理链”三链融合。


 党建引领:

村社联动“筑根基”


“以前三个村各管各的,连路灯坏了都互相推诿。现在大党委把大家聚在一起,上个月刚给三个小区统一换了路灯!”蒲坂村党员陈丽芳指着小区新安装的路灯说。

村民在家门口的共富工坊灵活就业.jpg

近年来,祥安社区联合蒲坂村、林地村、格头村成立“跨村大党委”,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一月一议事、一季一联办”长效机制,推动移民议事会累计解决跨村纠纷、公共设施建设等难题100余件。

同时,三村联建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嵌入业委会、志愿队等基层单元,引导党员主动认领矛盾调解、环境监督等民生事项,群众通过“邻里议事厅”、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楼栋微信群参与村社事务,累计提交建议50余条,形成“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


 多元共治:

红色业委“暖心桥”


“以前看个感冒要坐车去镇上,现在下楼就能找县里来的专家!真是太方便了。”带着孙子在健康驿站量体温的格头村叶琼华阿婆连声称赞。

爱心义诊进社区.jpg

针对移民看病难题,业委会联合盖德镇卫生院设立“健康驿站”,推动全科医生每周驻点,惠及2981名群众。同时,祥安社区动员三村代表、社区干部、物业组成“红色业委会”,依托“移民议事厅”搭建“诉求直通车”,聚焦民生痛点精准发力。

红色业委会成立后,撬动多元主体参与,三村联合组建“乡村能人服务队”,吸纳水电工、教师、退休干部等36名,为群众提供家电维修、课后托管等志愿服务200余次。“多亏了林师傅,不然我家厨房要被水淹了!”提起服务队,蒲坂村独居老人李金土竖起大拇指。从“各管一摊”到“共商共治”,从“被动受益”到“主动共建”,红色业委会以民生需求为纽带,织密服务网、凝聚向心力,让跨村移民真正融为“一家人”,书写了“小平台撬动大治理”的生动实践。


 产业共富:

三村一坊“焕新颜”


“家门口的共富工坊,串起了三个村的情谊,也串起了我们的好日子!”在祥安社区“彭村水库就业创业中心”,林地村移民林云杉一边组装陶瓷配件一边说。

社区联合3个移民村盘活资源:格头村提供竹编原料,林地村对接陶瓷企业订单,蒲坂村乡贤捐赠设备,共同打造“移民共富工坊”,开发藤编、陶瓷彩绘等10余种手工项目,带动160余人灵活就业,人均月增收超800元。

村社共建的“共富链”更延伸到田间地头。社区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村社优品”展销区,陈列林地村笋干、格头村蜂蜜、蒲坂村果蔬等农产品,标注生产者信息,居民扫码即可订购。“过去村里好东西卖不出,现在展柜摆进社区,周末还能开市集,近半年帮农户增收3万元!”格头村党支部书记连荣海说。


 文化共融:

南音悠长“连城乡”


傍晚的祥安社区移民幸福驿站,南音袅袅,掌声不断。社区联合蒲坂、林地、格头三村南音社成立“跨村文艺联盟”,定期举办“村社文化节”,移民与本地居民同台唱曲、共包粽子、齐制花灯,在乡音乡韵中消融“外来户”的疏离感。“以前总觉得和城里人有堵‘墙’,现在一起唱曲、过节,倒像是一起长大的‘老厝边’!”移民徐秀芬阿姨感慨道。

村民在南音社排练节目.jpg

近年来,社区党组织牵头打造“共享学堂”,推动文化融合向深度拓展。林地村老农走进社区传授陶艺经验,蒲坂村教师为留守儿童开设国学课堂,格头村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竹编技艺......三村独有的文化基因在互动中交融碰撞。截至目前,学堂已开展技艺传习、民俗体验等活动40余场,吸引1200余人次参与。

党建凝聚治理合力,发展激活共富动能,情感筑牢文化根基,祥安社区的移民群众不再是“服务对象”,而是共建家园的“主力军”。跨村的道路通了,共富的工坊火了,邻里的心气顺了,一幅“村社携手、城乡共进”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