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献杯(1887-1959),字瑞传,德化大铭乡联春村睦联堂人。从少年渡洋的垦荒者到侨界公认的实业家,从抗日救亡的先锋到情系乡侨的“贴心人”,他用七十余年光阴,把“侨”与“国”的血脉紧紧系在了一起。
少年渡洋
勤拓南洋实业
1902年,15岁的苏献杯为避匪乱,背井离乡,远渡马来亚。初到彭亨州直凉埠时,他攥着一身力气,从垦荒起步,栽橡胶、种咖啡,在热带雨林里扎下根。凭着一股稳扎稳打的韧劲,他先立家业、接家人团聚,再逐步拓展产业。至1935年,已坐拥橡胶园300余英亩、咖啡园30余英亩,还开办了橡胶加工厂,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华侨实业家,更成了“勤能致富”的活样本。
他未因家业兴旺而冷了心肠。家乡亲友因生计南渡,经他帮扶找到营生而立足的就有100余人;直凉埠也因他的带动,从荒僻林海渐成华人聚居的商埠。这份实干与热忱,让他荣获英殖民政府与彭亨苏丹认可:1930年被举为淡马鲁县参议员,后任淡马鲁橡胶执照局参议,1935年更被苏丹册封“彭亨太平绅士”。
赤心向国
侨界抗日先锋
“没有祖国就没有华侨,要保侨家就要先保卫祖国”——这句挂在苏献杯嘴边的话,是他刻进骨血的信条。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爆发,日军屠害同胞的消息传到南洋,他连夜奔走各侨社,站在街头揭露日寇罪行,攥着募捐箱劝侨胞:“同胞在流血,咱们不能坐看!”点滴捐款汇成急赈款,很快汇往祖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在直凉埠第一个站出来,牵头成立“直凉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并被推为主席。那段日子,他带着侨胞唱着“你一角,我一角,积成江河赶强盗”的募捐歌,在街头义卖“爱国花”,连孩童攒下的糖钱都小心收进箱里——这些带着体温的捐款,一笔笔流向抗日前线。
1938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成立,他被选为执行委员,跟着陈嘉庚先生一道,成了南洋侨界支援祖国抗战的骨干。他不止自己扛事,更把家国心种进下一代心里:要求子女“既学外文,更要学中文”,1930年送长子苏伟民回国读厦门集美中学,1939年又送次子苏德民入国立中山大学,并叮嘱他们:“学好本事,留在祖国参加抗日。”
1941年12月,日军南侵马来亚。因积极抗日,苏献杯被日寇拘捕,酷刑加身时,他始终梗着脖子:“我是中国人,救祖国没错!”虽最终被亲友营救出狱,苏献杯却落下终身残疾。旁人叹他吃亏,他却抚着伤疤笑:“骨头没弯,就不算输。”这份硬气,成了他爱国的注脚。
情系侨乡
热心公益育人
对家乡,苏献杯的记挂藏在实处。1904年德化县城西门龙津桥被洪水冲毁,乡亲出行靠摆渡,风急浪大时常出危险。1935年,苏献杯在南洋联络侨胞募集万余元,托建桥董事带回,又反复书信叮嘱“用料要实”。最终,德化第一座石墩钢架混凝土新桥稳稳立在浐溪上——桥板压着的,是他“离乡不离根”的念想。
对侨胞,苏献杯更像“主心骨”。直凉埠侨民渐多后,孩子没处学中文,他牵头捐资办起直凉华侨学校、文德甲中华学校,亲自选教材、请教师,常对师生说:“字认不全没关系,不能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他还牵头建起直凉德化同乡会,侨胞遇着难处——不管是生意亏了本,还是家人闹了别扭,都愿意找他说理。也因此,他被大家推选为直凉华侨学校董事长、直凉德化会馆主席、淡马鲁福建中华商会副会长,成了侨界公认的“热心人”。
1959年,苏献杯在马来亚逝世,享年72岁。他的一生没说过多少豪言,却把“爱国”“爱乡”做进每一件事里。
(本文根据《德化县志》92年版、《德化县人物志》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