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埕镇以“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为引领,开展“转变作风、提升效能”专项行动部署,干部摒弃“等靠要”,以“跑上去、争回来”的主动作为,立足塔兜村“兰花摇篮”的生态禀赋,以作风建设的“源头活水”与校地合作的“科技甘霖”,让“兰香经济”破土而出,绽放为山区共同富裕的“幸福花”。
校地合作
联动“智汇兰香”
南埕镇坐拥“山青、水美、生态佳、资源优、农特精、区位显”的生态优势,如塔兜村自然生长有蕙兰、建兰、春兰等珍稀兰科植物。然而,如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南埕镇党员干部们践行“一线工作法”,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从土地流转的细致沟通,到政策资金的精准争取;从基础设施的协调推进,到农户思想的积极动员……以作风之变,破发展之局。
“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南埕镇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将目光投向福建农林大学,多次往返对接,最终与兰科植物保护领域的权威——刘仲健教授、李明河副教授及其博士团队结下不解之缘。
2022年6月,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福州)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在塔兜幽谷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校地合作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直接催生了“十里幽谷”塔兜兰花基地项目。项目一期208亩土地迅速盘活,科普中心改造完成,972米林下道路贯通,喷灌系统高效运转,农林大学专用试验棚拔地而起。
科技力量正深刻改变着兰花产业。通过精心发掘与培育,12种本土原生兰重焕生机,并成功试种包括树生兰、国兰、石斛兰在内的31个品种超4000株(盆),构建起一个日益丰富的“兰花基因库”,为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种质基础。
人才培育方面,“田间导师”制度将前沿理论课堂与基地“一对一”实操指导紧密结合,专家们深入田间,手把手传授水肥配比、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8场专业培训覆盖72人次,有效推动农民向“土专家”转变。“专家田间‘一对一’指导,让种植户心里有底了。试验成功的品种,我们将铺满村里的适宜角落,让兰花真正成为村民增收的‘致富花’。”塔兜村支部委员曾燕玲说道。
创新模式上更是大胆突破。菌草代替传统木头与木屑种植天麻、作基质培育兰花,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南埕的创新实践。“这里独特的生态气候,是理想的试验田和推广地。”福建农林大学兰科植物保护与科研团队成员陈育明说,团队带来的1500多块天麻种子和2000多株兰苗,成功实践了林下种植天麻和菌草种植天麻的“以草代木”绿色低碳新模式。同时,试验棚内正积极探索将菌草作为兰花栽培基质的创新应用。
“无中生有”的兰花产业,在干部高效服务与科研智慧浇灌下,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山野田间的华丽嬗变;校地联动,为“兰香经济”装上了动力澎湃的科技引擎。
全链赋能
解锁“兰梦密码”
“‘事不过夜’的效率,‘严真细实快’的标准,是我们服务项目、推动融合的硬要求。作风转变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产业壮大和百姓笑脸上。”南埕镇组织委员苏联锦说。一朵兰花的绽放,远非终点。南埕镇以务实创新的作风,精心编织产业链条,解锁“接二连三”的发展密码。
模式创新驱动产业集约跃升,当地推行“政府+企业+基地+种植户”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兰花产业向多元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加速发展。在持续引进新优品种的同时,聚力打造环戴云山脉特色兰花种养观赏高地。更依托我县的独特优势,大胆跨界融合,探索“兰瓷共生”新业态,主动对接同鑫陶瓷、韵丽瓷花等企业,并发挥慕昇陶瓷、华晨陶瓷、万顺达陶瓷等乡村能人企业的创造力,共同开发兰花主题陶瓷艺术品、餐具、茶具等系列产品,以瓷为媒,生动讲述兰花故事。
电商新趋势助力“美丽变现”,干部带头学习运用新工具,借助德化成熟的电商与直播产业基础,联合专业团队与本土青年力量,建设兰花及关联陶瓷花盆、文创品直播销售基地,成功打造出“陶瓷+花卉+基地”复合型产业样板,高效实现“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的转化。
与此同时,南程镇以精细化作风整合全域资源,做活“水”文章,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引领下,将兰花基地与塔兜御汤宫康养温泉、石龙溪漂流等优质节点“串珠成链”,并融入塔兜举口血橙采摘、大南埕葡萄采摘等农事体验,还研发“铁皮石斛”(兰科)“水润兰花”等健康产品,打造深度体验线路,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有效辐射带动全域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