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3年11月27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士林模:为官五年 声名后显

新闻作者:连江水  发布时间:2023-11-27  查看次数:1025次  

1646年,生于德化桂阳。1666年,中举。1673年,中进士。1674年,归乡。1684年,授湖广兴宁知县。1686年,父丧,守孝三年。1689年,期满补广东普宁知县。1690年,广东秋闱,任同考试官。1691年,死于普宁县内署,年仅46岁。

人的一生,如果简化成一张履历表。何其苍白!即便林模这样的德化名士,也不过寥寥数行。或许,人生的意义往往在于一些修饰词,繁枝末节才是生命之树常青的要义。

很多年前采风曾走进太平寨。一座老寨子内有一座楼,叫为名士。名士楼里有名士多。林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也就知道名字而已,两层空荡荡的祠堂没留下有关他的任何痕迹,毕竟已是三百多年前的陈年旧事。

太平寨全貌  陈奕鹏摄.jpg

“名士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他在时间的淘洗下给人们留下些什么?”前两个月,路过桂阳乡,望着不远处巍峨的太平寨,突然想到。这其实是个沉重的话题。

后面的工程其实挺大的,如同在沙滩上找寻上古贝壳的化石。找林氏族人翻谱志,拜访桂阳村退休教师老林,到县志办查阅资料,又实地走访太平寨,再次走进名士楼……

“生在踏碓间,死在普宁县。”村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似谶语概括了林模的生死。


书香儿郎 筑寨拒敌

清顺治三年(1646)农历十月十四日,一妇人正在踏碓间加工稻谷,肚子一阵剧痛,小生命的啼哭声响彻小山村。林模出生于书香家族。祖父林泰心为廪生,父亲林朝陛为县庠生,他的诸位伯父亦皆庠生。其中,五伯父林鹏抟为明末举人,曾任山东武定知州。“七子八秀,四世皆贤”,后人以之称赞名士楼一房书香浓郁,人文兴隆。

林模自幼聪颖慧敏,勤奋向上,学业优异。“种梅梅开,百花头上春第一;积书书读,五云声里字三千”,从他自题于书馆的对联可见一斑。当然,与其母亲“归必诘其日课何书,令背诵之”不无关系。就是这样的家境,林模于康熙五年(1666)与堂兄林汪远赴乡试,同中丙午科举人,时年未满二十,可谓早年得志。最欣喜的还是含辛茹苦的母亲。报喜人到林家坐定,林母反复念叨着“远啊也中,模啊也中”,手里斟出的红酒流了一地还不自知。到现在村人都在传说着这一细节。欣喜归欣喜,她勉励林模说“吾期乎尔者,不是止也”,鼓励他继续进取。康熙十二年(1673)林模再次进京会试,登癸丑科第63人,殿试三甲第4人。这是他们家族第一个进士,也是最后一个进士。母亲劝诫他:“男儿当勉殚忠孝,以报君亲为第一务。”母亲,在林模的生命关键时刻,总会适时挺身而出。

名士楼外观.jpg

林模登第后返乡,康熙十三年(1674)恰逢“甲寅滇闽变乱”,耿精忠起兵反清,远在桂阳的小山村并不太平。林模以一书生之力,四方奔走,张弛有度,一扫文人疲弱的形象,保全乡民。林模“倾囊保全乡曲。贼各相戒曰:此仁人里居,勿犯而去。乡邻赖得安居日兴”,这是林家族谱记载林模行实的文字。《德化县志》(乾隆版)有更详尽的表述:“归值耿逆倡乱,贼党横行掠杀,模集乡族谕以大义,筑寨据险,约束戒严里社以安。”他在悼念母亲的文字里也提到此事:“甲寅变乱,模幸无亏体,以辱亲者。”《德化县志》(乾隆版)距林模在世的时间并不太远,林模倾囊修筑山寨拒敌应该是可信的。当然,从他本人记录此事的寥寥数语中,尤其是“幸无亏体”数字,隐约感觉事情有更多曲折,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已不得而知了。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站在太平寨上,望向历史的天空,我们仿佛看到:墙头上,硝烟间,一书生站起身来,将文弱的身姿立成天地间的一架铮铮铁骨。

一晃十年,年富力强的十年。同进士出身的林模除了筑寨反贼逆,多数时间在桂阳的乡野悠游,报君亲无门。十年里,“与诸父叔纂述经学、著《诗经》蒙述二十余卷,辑宋元明昭代四朝元墨三十卷”,自长才学外,更为后世子孙谋。

“穷则独善其身。”我们仿佛听到林模深夜里的喟叹。

名士楼大厅.jpg


两地知县 士民讴思

康熙廿三年(1684),年届不惑的林模终等到进京铨选的机会,授湖广兴宁知县。上任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多盗”。如何化解?轻徭缓赋。在林模心里,这些盗贼多是吃不饱饭的人,让他们有一份职业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就是用力种田的老百姓。第二只拦路虎——“粮多诡寄”。根源在户籍乱套。怎么办?重新清理编审户籍。这些是一个县官的分内事。可贵的是,林模尤其重视当地人才的培养。他每月初一、十五召集生员,命题论文,阐明题旨。不久,全县教育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文宗按试,兴之高等,数侈于他邑”。两三年间,兴宁县“野无旷土,乡无游民”。

种下什么因,收获什么果。康熙廿五年(1686)父丧,林模丁忧归乡,“自邑治至江省六百余里,士民扳辕泣送,沿途不绝”,“勒石讴思”。石碑上的文字录在林氏族谱上,已传了数百年,林氏后人每每以此为傲。

安溪人、名宦李光地与林模的交情甚深。林模父亲林朝陛的墓志铭由李光地撰文,他称林模为“年友”“名进士”,自称“年姪”,可见他把林模视为“同年”。其实,两人并非同榜进士,李光地比林模早一科中进士。此外,李光地还曾为林朝陛七十大寿写过祝寿文。祝寿文写得亲切,例如“往尝与年兄叙述世谱,明膏大旦,娓娓然”。

守孝期满,林模于康熙廿八年(1689)补广东普宁知县。当地传说:听到要去普宁任职,林模母亲当即泪眼汪汪;因为在林模出生时,她清楚地记得,空中传来一句话“生在踏碓间,死在普宁县”——此去阴阳两隔?当然,这仅是一种传说,无从考证了。

《普宁县志》(乾隆版)有关林模的记载并不多,职官志卷记载任职年限,并无“宦迹”。有幸在“仓储”条目上发现这么一条:自康熙二十九年,知县林模于署左侧盖仓廒三十间……他依旧关注民生,重农业。在《德化县志》(乾隆)记载着:康熙廿九年(1690),广东秋闱,林模任同考试官,“乡闱分校,所获皆知名士,群贺得人,模曰‘艺文末事耳,吾儒实用贵泽被苍生也'”。说的是,林模认真校阅试卷,秉公选拔人才,为天下苍生选才。他重视人才一如既往。桂阳林氏谱志收录的《勅授文林郞进士镡九公行实》一文还记载着,他“第莅普两载,案无留牍”,致力于兴利革弊,严惩豪强,“使百姓之受抑略伸”。

改革之斧在普宁的天空划出半道弧线,陡然坠落!林模“在任规画大小必亲,逾年以劳瘁致疾,卒于官,年仅四十六”。

兴宁县林模德政碑文.jpg

“生在踏碓间,死在普宁县。”这是一句不祥的谶语。四十六年的寿命,对谁而言都太短了,如昙花一现。五年的从政时光,对于一位“以报君亲为第一务”的官宦而言也太短了,如蜻蜓点水。

“我饮冰冷署袖惟清风,一切吊奠辞谢为安,此生未有功德于世,讵可死后累人哉?”林模临终嘱托孩子丧事从简,言语之中也透露了未能建功于世的无限遗憾。是啊,人生岂能尽如意!

每个生命的逝去都是一种遗憾,而生命的意义从来不以长短论英雄。如果说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叫做生命的意义,那么这段距离该用什么颜料什么色彩去填充去修饰去描绘?拨开历史的薄纱,林模短暂的一生一直走在忠孝路上,虽走得有些停顿、有点趔趄,但一直走得沉稳矫健、走向平民百姓,不敢稍有差池。历史不语,公道自在民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