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瓷都文艺
报社地址:德化县凤池街10号县政府公务大楼12层
新闻热线:13505936100     传真:0595-23522816
电子邮箱:cddhbs@163.com  邮编:362500
第46期 总484期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一扇悠闲
    阅读:48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 范云英

和瓷艺大师林超程早已认识,彼此却从未对号入座。我始终没把名单上的瓷艺大师超程跟生活里的他对上号,就像他也从未想过把作家“范云英”与我联系起来一样。及至签约见面,两人哑然失笑,是你啊!

在他的工作室里,我看到了这尊名为“悠闲自在”的中国白弥勒瓷雕。通身莹白,长耳垂肩,还是亘古不变的弯眉笑眼深酒窝,还是袒胸露腹、敞袖飘然,和手持如意珠、金元宝的传统做法不同,这尊弥勒瓷手握蒲扇。

经典的诞生未必来自刻意的雕琢。人们不会想到国家博物馆珍藏的“悠闲自在”弥勒就出自一个小司机的旧车库。一张旧木桌,放了一团瓷土,是当年那个小司机脱离生活樊篱的乐园。白天他给雕塑艺术家邱双炯大师开车,当喧腾的人们把万古的安宁归还给了这片白土地,他都会来到这个乐园,寻找心中的弥勒,直至凌晨两三点。也许是无关油米柴盐,创作就很随性,今天糊一块,明天切一角,有感觉多捏几下,没感觉看看也好。应该有那么一个盛夏之夜,他摇着一把蒲扇,悠闲自在地坐在俱寂万籁间,可能还带着点小得意地欣赏桌上的半成品,突然他睁大了眼睛。一年后,“悠闲自在”弥勒瓷雕面世。

十九世纪之前的中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把纳凉驱蚊的蒲扇。物质匮乏的童年,我不记得自己摇过蒲扇,一个孩子的心大到可以装进日月星辰和彩霞满天,却又小到放不进一把蒲扇。对于每节课都要用小刀把腕上的电子表拆装一次的我来说,不可能有晃动一把蒲扇的兴致和耐心。盘着发髻的祖母倒是有一把蒲扇,有时用来给蜂窝煤炉煽风,有时拿它驱赶“做坏事”的老猫。祖母育有七女三男,姑姑们的住处大多不超一公里,天天都要回娘家,于是祖母拿着蒲扇坐在一群高谈阔论的儿孙中间是我家夏日早晚必有的风景。记忆里的祖母摇得很轻很慢,摇得很可心很知足。

比起祖母,我不过是终日碌碌的俗女子,没有佛性,亦不家常。不家常的扇子最早出现在帝王身后,不为纳凉,只为彰显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尊贵。纶巾鹤氅的诸葛亮,不论寒暑摇羽扇,他摇的也不是风,是治世的经纶和历史的风云。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最神奇,能煽灭一座火焰山。这些扇子异常珍贵,却缺乏走进千家万户的生命力。

蒲扇注定要在寻常人家里蓬勃,你只需把葵树叶晒干压平,偶尔也用棕树,剪刀一剪即可被或苍老、或年轻的手握着,到晒谷场里去、到月亮地里去、到露天电影场里去,悠闲自在,摇着,摇着。

有了电风扇和空调后,蒲扇渐渐淡出了生活,谁能想到有一天它被雕刻进了瓷器,从而让弥勒走下神台,进入生活现场,让那个半夜玩瓷土的司机一举拿下中国国际文化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含蓄与意境,瓷艺家们更是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想融进佛雕创作。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如意象征平安顺利,两者代表着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这把蒲扇则反映了当前富起来健康了的国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从这点来说,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不仅是一尊陶瓷弥勒,还收藏了东方文明在民族腾飞进程中的一个文化符号。